唐代是中国历史上军事,文化,艺术,经济,外交十分繁荣的时代。国力强盛,唐代著名的画家周昉,阎立本,吴道子,等画家,成就了中国绘画史上的一个高峰。
阎立本《历代帝王图》局部
阎立本擅长工艺,富于巧思,工篆隶书,对绘画、建筑都很擅长。兄长阎立德擅长书画、工艺及建筑工程。阎毗、阎立德、阎立本父子三人并以工艺、绘画闻名于世。代表作品《步辇图》《历代帝王像》等。
唐三彩是唐代时期盛行的一种釉陶器,唐三彩的艺术造型,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时代特征。强壮有力、神态潇洒的武士俑、天王俑和肥壮丰满的马、骆驼等,充分表现了唐初国力的强盛;从脸部稍胖、体态丰满的女俑,可以看出唐朝人是以胖为美的。
唐代刻花鸟莲花形金杯
唐代金器因为存世数量极其稀罕,收藏时可供参考的同类器物十分稀有,我们只能以触类傍通的方法与同时代的其它器物,如银器,陶瓷器,唐三彩等的型制和纹饰作横向比较来理解和欣赏。由于金子的金贵,金器的体形相较其它器物为小。它们都是礼器,陈设器,和供神佛的供奉器。因此金器都制作得非常精致而且有些神秘感。
首先需要了解金在古代的重要性,由于其稀少及开采不易,故一般人用少,乃皇家贵族用品。金器在其造诣水平上是很高超的,其炼金的难度较高,在其本细小面再啄花纹图案非常不易。
金器创造于春秋战国时期,兴盛于隋唐时期,尤其以唐代一朝制作的金银器最为精美,造型、錾刻技法、纹饰图案等方面皆达到空前的水平。
唐代金器润雅致秀逸柔和,它的美是那么清新动人,如阿罗多姿的美女,却让人不舍亵渎,回眸一笑,一抹嫣红令人难以忘怀,红颜易老,美人迟暮,只有唐代金铛光华永存世间。
在金属中,黄金的延展性非常好,相对比较柔软,容易做出非常精美的器物。所以精美的工艺作品很多都是用黄金和白银制作的。在汉朝之前,我们发现的金银器的制作技术和铜器没什么区别,也是铸造技术。这种方法对金银器来说并不合适,并不能体现金银的特性。汉代在金银制作上,就出现了打制、锻造技术。锻造技术制作的金银器棱线分明,光亮如新,精致异常。在汉墓里还发现有在金银器上掐丝焊缀金珠的工艺,相当成熟和先进。而到了唐代,中国的金银器水平就成为世界一流了。此件唐代刻花莲花形金杯,
唐代鎏金鴛鴦蓮瓣紋碗(陕西历史博物馆)
何家村金銀器中的佼佼者,有一件被譽為唐代天下第一金碗的鎏金鴛鴦蓮瓣紋碗。1970年陜西省西安市南郊何家村的千多件窖藏發現,內中包括金銀器271件、金銀銅錢幣466枚、銀鋌8件、銀餅22件、銀板60件,還有玉器、瑪瑙、琉璃、水晶等器物。如此豐富國寶收藏在陜西歷史博物館,便有目不暇給的感覺。以幾件精器作重點推介,即時把大唐帝國的繁盛氣象表露無遺。
唐代时期的人以肥为美所制作出的陶俑体态丰满
法门寺地宫出土的唐代金器
天下第一金碗的鎏金鴛鴦蓮瓣紋碗。此碗高5.5釐米、口徑13.5釐米、足徑6.7釐米,重391克,通體皆鏨刻細緻的纹飾,造型華麗典雅。從碗內銹蝕痕跡可見,此物蓋非純金製作,呈現着相當成熟的鎏金工藝,金屬本體當含黃金以外物質如銀銅元素,故而與空氣接觸,產生氧化侵剝的現象。
其底部飾以連珠紋,猶如粒粒珍珠連成圈足;腹部以魚子紋為地,雙層蓮瓣紋則上下接叠。此碗通過鍛壓技術,外壁蓮瓣凸起,與内壁的凹形蓮紋,型成一體兩面的藝術創作。蓮瓣中鏨刻荷葉和其他花卉,又有鴛鴦嬉水,花瓣中乍見飛奔的狐狸,動態十足。
唐代花卉鸂鶒纹金碗(观复博物馆藏)
这种唐代的纯金碗,去过陕西省历史博物院的人,看到何家村出土的窖藏中就有类似的金碗。生活中很多人都愿意捧上金饭碗,后来演化成铁饭碗,一般说到了一个国有单位,保你一辈子有饭吃,就算是人生有了铁饭碗。人生有一个铁饭碗幸福吗,以前还行,在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觉得也没什么可幸福的。那么人生捧上这样一个金饭碗幸福吗?可以说是很幸福了,可惜这个“金饭碗”不是我们的,人一生都捧不上这样一个金饭碗。
这是一个纯金的碗,拿在手里很压手,分量够重,上面錾刻有极细的纹饰,碗的形式是唐代的,纹样也是唐代的。碗中心的纹饰是唐代非常流行的一种鸟,叫鸂鶒(音xi ci),是一种类似鸳鸯的鸟,碗的外面也是一圈八个图案,全部是鸟的各种形态。
唐代银鎏金飞廉纹六曲银盘
唐代银鎏金飞廉纹六曲银盘为唐朝的文物,1970年窖藏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南郊何家村,高1.4厘米,宽15.3厘米。盘呈六曲葵花形,盘心处凸起并剔刻出一只飞廉形象,纹饰独特。飞廉纹在银盘中出现,是唐代工匠汲取了外来器物单独装饰动物纹的做法,又融入本土飞廉创作而成。从中可以看出,唐人对外来文化的借鉴和取舍。
唐代掐丝团花金杯
金杯口沿微微外撇,深腹,圈足。金杯的腹部焊接着四朵扁金丝编成的团花,杯沿与杯底上下各有一朵金丝如意云。团花本来镶有珠宝,现已脱落。可以想象当初这只金杯的是何等华贵美丽。
唐代 · 伎乐纹八棱金杯(陕西历史博物馆,何家村出土)
侈口,尖唇,八棱形杯体,束腰,器体厚重。杯身八面分别各装饰有一位手执乐器的乐师,他们都身着短衣宽裤,笑容可掬,神态各不相同,服饰和发式也不常见,具有粟特风格。乐师手中所执的乐器以竖箜篌、曲颈琵琶、排箫等乐器,在隋唐属于西凉、龟兹、高丽的乐器种类。杯身上部有联珠组成的环形把,指垫上有相背的侧面胡人头象。杯柄、杯底和八棱都装饰有联珠纹,这也是波斯萨珊王朝金银器的典型做法。
唐代鸿雁纹金壶
1998年,德国一家打捞公司在印尼勿里洞岛附近的爪哇海域发现了一艘古代沉船,因其靠近一块黑色大礁岩,所以将其命名为“巴图西塔姆号”,中文译为“黑石号”。专家推测,“黑石”号商船装载着货物从中国返回阿拉伯途中沉没在印尼海域。打捞者在船上发现了6.7万多件文物,基本上都是中国制造,此次展出的藏品包括一件中亚伎乐纹八棱金杯,是迄今发现的最大的唐代金杯。
亚洲文明博物馆中国馆藏一件唐代中亚伎乐纹八棱金杯
黑石号沉船打捞出的唐代金盘
黑石号沉船打捞出的唐代金盘
黑石号沉船中打捞出所属唐代能工巧匠们打造的那些巧夺天工的金属器皿:闪闪发光的金银器,并没被千年的时光是所淹没,堪称国宝的它们,仍旧有着流光溢彩的夺目光泽,动人心魄,勾人心弦,但同时这也是一种刺痛,带给我们那种不能回归故里的淡淡感殇。
唐代莲叶伏龟金质对盘
唐代金质瓜棱对瓶
在2006年10月中旬,上海豫园曾举办过南京博物馆馆藏的100多件金银器珍品展览,当时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参观者,并由此引发了沪上的金银器收藏热,至今仍长盛不衰。尤其是2011年11月中旬,在中国嘉德秋季拍卖会上,一对“唐代莲叶伏龟金质对盘”以920万元的天价拍出,这是内地首次以天价成交的唐代金器,另一对“唐代金质瓜棱对瓶”也以345万元的高价成交。
成都金沙遗址彭州博物馆藏唐代菊花形金碗、唐代瓜形金盏、唐代圈足金杯。
唐代菊花形金碗(成都金沙遗址彭州博物馆)
唐代瓜形金碗(成都金沙遗址彭州博物馆)
金沙遗址博物馆举行的《金色记忆——中国十四世纪前出土金器特展》上,来自彭州博物馆的菊花形金碗、瓜形金盏、五曲葵口金盏以及圈足金杯,其匠心独运的造型和精湛工艺,引人注目。展览策展人黄玉洁介绍,这批金器1993年出土于彭州天彭镇西大街的一处基建工地,此次出土的文物一共达350余件之多,可辨认器形的有343件,其中金器27件、银器316件。这也是迄今为止全国发现的最大规模金银器窖藏,被誉为“天下金银第一窖”。(记者吴晓铃)
唐代圈足金杯(成都金沙遗址彭州博物馆)
唐代陶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