珐琅器物是明清时期宣扬国力的顶级艺术品,画珐琅器一直为宫廷所专用,铜胎画珐琅始终是难得一见的顶级藏品。康雍乾三朝画珐琅工艺,在整个清代工艺品发展史上都具有重要意义。
元掐丝珐琅缠枝莲纹耳炉,高13.9厘米,材质为珐琅为典型得皇家御用器物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之宝。
清乾隆款 铜胎画珐琅海棠式盖罐
(1736-1795)
高31.7公分铜胎,海棠形,敛口,短颈,溜肩,敛腹,带圆球钮盖。器内施浅蓝色釉,器表以黄色为地,盖顶饰一圈莲瓣纹,其外为一圈如意云纹,盖沿绘有花卉纹,颈部及圈足各绘一圈菊瓣纹,内装饰各色灵芝,肩部开光饰蓝地绘缠枝番莲纹,器身绘缠枝花卉纹。底心周围饰有缠枝菊花,中间为蓝色双圆框交叠,圈内白地书蓝色“乾隆年制”楷书款。附一只海棠形云纹足木座。
清乾隆款 铜胎画珐琅带耳三足洗
(1736-1795)
高5.5公分、铜胎,敞口,双耳,深壁,三足。器内施浅蓝釉,器表涂绘蓝、绿、紫红色为地釉,以金彩加饰,腹部及双耳绘有回纹,下方绘有两个双身兽面纹,下接三支矢形足,上以金彩绘回纹。底白地红书“乾隆年制”双方框楷款。附一只三足如意云形木座。
清铜胎画珐琅花瓶
(1644-1911)
高40.2公分、铜胎、撇口,长颈,斜肩,圆腹,圈足。器内施白釉,器表黄地,全器以折枝花果纹为主,口缘及腹部上缘饰以一圈如意云纹边饰,颈部及腹底各绘一圈蕉叶纹,圈足绘花卉及圈纹。附一只圆形木座。
清乾隆款 铜胎画珐琅方瓶
(1736-1795)
高24.2公分、铜胎、方形盘口,斜肩,方腹,双螭形耳,高圈足。器内施浅蓝色釉,器表以黄色为地,口缘及圈足下缘各饰一圈花卉纹,器身为花卉纹锦地,腹部四面开光,正反面绘风景、人物,两侧绘山水及“三羊开泰”,圈足饰有一圈蕉叶纹。底白地蓝书“大清乾隆年制”三行篆书款。附如意云足方形紫檀木座一只。
清乾隆款 铜胎画珐琅包袱式盖罐
(1736-1795)
高12.58、铜胎。直口,短颈,扁椭圆式腹,带镀金球形钮子母口盖。器内施浅蓝釉,盖饰黄地如意云纹及朵花。颈绘蓝地灵芝纹,肩绘朵花,腹饰黄地缠枝花卉,近肩处开光饰蓝地番莲纹。并绘有红面蓝边的包袱半掩著器腹,红色部分绘龟甲锦对蝶、蝙蝠、桃实等,蓝色部分绘卷草纹锦;包袱背面呈浅绿色绘宝相花。椭圆形底,饰浅绿地画缠枝菊花,中间为蓝色双圈交叠,圈内白地书蓝色“乾隆年制”两行楷书款。附如意云足圆形木座一只。
清乾隆款 铜胎画珐琅花觚
(1736-1795)
高31.2公分、铜胎,仿古青铜酒器觚的形制。喇叭口,鼓腹处饰四棱脊,器内施浅蓝釉,器表白地多彩绘蕉叶及皮球花装饰。底白地书蓝色“乾隆年制”双圆框两行楷书款,附木座。
清康熙款 铜胎画珐琅黄地牡丹观音瓶
(1662-1722)
高34.1公分,硕腹圈足外撇。口缘有紫色卷草波涛式纹一圈。颈部饰蓝地缠枝花卉。器腹上半有蓝地如意云头纹式开光,并巧以如意云头开光为挂架之形,上绘张挂之璎珞,腹壁其他部分则以黄釉为地,上绘牡丹与莲花纹。圈足上复有蓝色波涛纹一圈。圈足内有白地蓝字“康熙御制”楷款。
清乾隆款 铜胎画珐琅双耳西洋人物瓶
(1736-1795)
高20.2公分,长方形瓶,敞口,收颈,颈上有云形双耳,硕腹向下微敛,圈足。全器以白色为地,器腹阔面各有开光,内绘提篮西洋仕女与吹号角随从,远方有远山湖水与城堡,双面图案对称,开光外满饰花卉,窄边腹加绘八吉祥,颈肩与圈足有变形蕉叶纹,全器鲜艳多彩,色彩明度高。器内施湖蓝色釉,底有双方框红书楷款“乾隆年制”。
清乾隆款 铜胎画珐琅莲花盖罐
(1736-1795)
高26.3公分、铜胎,球纽展檐斗笠式盖,盖面錾成四片莲瓣式凸起;罐口呈八瓣花式,八楞式颈,器腹由凸起的大小莲瓣各四围成,底呈四瓣海棠式。全器除颈部为浅蓝地绘花果纹外,馀以黄绿色晕染莲瓣,瓣尖粉红色,莲瓣上绘花蝶、蜻蜓、蜗牛、蜂、甲虫、蟋蟀、蚱蜢、蝗虫等。底白地书红色“乾隆年制”双方框楷款。
清乾隆款 铜胎画珐琅双耳盖罐
(1736-1795)
高15.8公分、铜胎,圆口粗颈,硕腹,圈足外撇,附三角形耳,带捉手盖。器内施浅蓝釉,颈有蓝地开光,外壁以黄釉为地,绘饰牡丹花叶,皆作盛开状。器盖所饰与颈部类同,皆是黄地上蓝地开光。圈足内有白地蓝字“乾隆年制”双圈楷款。
清乾隆款 铜胎画珐琅海棠瓶
(1736-1795)
高39公分、铜胎,长颈,撇口,圈足外撇。全器作海棠四瓣花形。口与腹之上下各有一圈蓝地开光。全器以黄釉为地绘饰牡丹花叶,牡丹有红色、蓝色、褐色,枝叶繁貌而花朵皆作盛开之状。圈足内有白地蓝字“乾隆年制”双方框楷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铜胎画珐琅器
新加坡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清乾隆宫廷铜胎画珐琅礼结纹盖罐
红彩「乾隆年制」楷书款.此包袱瓶纹样活泼,色彩明艳,作工十分精致,无疑是北京宫廷造办处所生产出质量最好的器物之一,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两件非常相似的例子,见《故宫博物院藏品大系:珐琅器篇5》,北京,2011年,图版141和142.另一件类似但尺寸较大(35厘米高)的例子,可参考同上,北京,2011年,图版140.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藏一件清乾隆带款包袱罐,造型和纹饰与本器相似,参阅《明清珐琅器展览图录》,台北,1999年,编号109;而同一收藏系列中也曾展出了雍正时期的例子,见同上,台北,1999年,编号108,可见乾隆时期的包袱罐是受了雍正画珐琅作品启发.画珐琅起源于西欧法国,于16世纪由欧洲商人及传教士经广东传入中国.画珐琅工艺首次引入中国便受到康熙皇帝的青睐与重视,于北京皇宫造办处及广东两地设立珐琅作坊,生产铜胎和料胎画珐琅制品.此包袱纹除了表现在铜胎上,也因而带给了其它材料设计灵感,包括瓷器、掐丝珐琅和玻璃.参考一件清乾隆带款的料胎例子,应为北京宫廷造办处所制,藏于香港艺术馆,曾于2005年在伦敦皇家美术学院展览中出展,见其图录,编号99.也对比一件清乾隆的瓷胎松石绿地尊,著录于《故宫博物院藏清盛世瓷选粹》,香港,1994年,页292,编号23.再参考巴黎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藏一件清乾隆例子,著录于X.Besse,《La Chine des porcelaines》,巴黎,2004年,页136,编号54.
《故宫博物院藏品大系:珐琅器篇5》
2017年佳士得11月29日《重要中国瓷器及工艺精品专场》lot 2912成交价格港币3,220,000
2014年11月27日《Fine Chinese Ceramics and Works of Art》Lot125
清乾隆款 铜胎画珐琅小瓶
(1736-1795)
高7.7公分、铜胎。直口,长颈,斜肩、敛腹。器内施浅蓝釉,器表为浅蓝釉,颈部上半部饰为回纹锦地芭蕉叶纹,下半部饰几何纹一周,腹部上半为回纹锦地拐子龙纹,下半为回纹锦地夔龙纹,纹饰皆以金彩描轮廓线,企图仿掐丝珐琅。圈足内白地书红色“乾隆年制”双方框双行楷款。附圆形木座一只。
清康熙款 铜胎珐琅炉
(1662-1722)
高10.4公分、铜胎画珐琅,直口,双立耳,圆腹,三足,带紫檀木盖,上嵌碧玺灵芝形钮。器内施浅蓝釉,器表黄地上绘缠枝番莲纹。底施珐琅白釉上蓝色书“康熙御制”四字楷款,外围双圈。
清乾隆款 铜胎画珐琅小盒
(1736-1795)
高2.8公分、铜胎,盖与器身同形对合成正方形交叠之方胜式扁盒,器内施浅蓝釉,器外壁则以蓝色为地,器盖以浅绿色沿器缘绘出正方形轮廓,以示方胜式为两正方形叠合成器之貌。交叠处之方框中有盛开牡丹一朵,其馀则于直角处绘饰缠枝花卉。盒身纹饰与盖相呼应,缠枝花卉布列其中。底为白地,书有蓝色“乾隆年制”双方框楷款。
清乾隆款 铜胎画珐琅出戟盖盅
(1736-1795)
高11.2公分、铜胎。盖盅,敞口,深壁,外撇圈足,带球钮圆锥形盖。盅身及盖上有四道出戟装饰,器内浅蓝色釉,器表以蓝、绿、紫红珐琅彩涂绘,加饰金彩图纹,盖上绘回纹锦地兽面纹,盅身绘三角云雷纹,下饰一圈回纹,圈足饰一圈回纹地云纹。底白地红书“乾隆年制”双方框宋体字款。附如意云足紫檀木座一只。
清铜胎画珐琅六角黄地盖罐
(1644-1911)
高47.5公分铜胎,器身与圈足皆作六角形,直口微外撇,丰肩,硕腹下敛,高圈足外撇,有宝珠钮盖。器内施浅蓝釉,器腹上下各有一圈莲瓣纹。器壁以黄釉为地,满饰花卉纹,并有开光,开光内绘西洋风景人物,器足与颈之装饰亦与器壁相类,惟其开光中不见人物,只绘山水景色为饰。
清乾隆宫廷掐丝珐琅缠枝莲纹双耳三足香炉, 高: 160 cm
2006/9/23 Lot 219 瑞典柯乐 KL拍卖
清乾隆宫庭造大型掐丝珐琅为乾隆御製工坊所製、供皇帝御用之御製用品。在清康熙年间,掐丝珐琅工艺受到康熙皇帝重视、加上内廷对掐丝珐琅器的需求、康熙十九年、在武英殿、养心殿特设造办处“珐琅作”大力提倡掐丝珐琅器的製作到乾隆一朝、其工艺水准发展更为极致。香炉三足以雄伟的狮子头装饰威武大气式样庄严古朴而不失灵动。此件如此巨大及精美无比的香熏在清宫旧藏中无论以实用或正殿都是属地位及等级最高的由于製作工艺复杂、技术要求严格、成本较高等原因,掐丝珐琅在中国诞生之日起,就被皇家所垄断,秘藏深宫。此香炉顶以整只盘龙瑬金造型形似一鎏金塔塔顶为张开口的龙头,檐身满饰莲花纹与如意金銭左右两边、球状腹、下承三个象腿足及狮子头。腹部对应九朵盛开的莲花,以宝石蓝珐琅料绘纹饰为主,肩部置一对冲天朝冠耳、耳侧掐丝饰宝石蓝彩、檐顶瑬金楼空龙头在上、下承鎏金㓮刻莲花座一周。工艺极致繁复造型极其别致精湛,把清代宫廷建筑艺术与掐丝珐琅之製铜工艺巧妙结合尽显皇家气派。亦为宫廷的常见纹饰,甚受皇帝的喜爱亦增加了吉祥富贵与庄严肃穆是乾隆宫庭重要器物非常稀有直得收藏。此器为瑞士外交官家族收藏2006年9月瑞士KL柯楽拍卖。